第三十六章 与取(道德经36a)
【原文】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心境版】行为作用势强必弱知行所驱无往不利,积弱成强势强隐弱强弱周旋无常乱行迹,弱不胜强时间恒之水滴石穿(水刀非常势),量变到质变质变承量变互为因果,忽东忽西、似南似北、似有若无似无确有天地大道无常器互化虚实,万物相通不障圣人执天观道生心妙然功德,无德道不立无道德不行,天地所化阴阳虚实化返自然通,阴阳物极化反欲闭先开、示弱隐强引导作用反作用主宰行为意识达致良知果(非善非恶),置之死地而后生自身强大语言行为、意识思想无边际,天上掉馅饼自废武功死于安乐,绝命必杀非保命不示人以形,思想化育统筹为所用行为作用障蔽愚人,阴阳相抱互返相视微妙玄通幻化万千泯灭世人生死坟墓,收张弱强、废兴与取通达事理洞澈清明,物极必反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大道衍阴谋、微妙玄通佛魔共朝生,天地不向万物不生、民能载舟也能覆舟、月有阴晴圆缺鱼不脱洲,超越时空相互联系、动静开合不眠不休天长地久,天理道心、品性路径(语言、行为、意识、思想、道德)境界实、事、适、时、势柔弱胜刚强。
第三十七章 自化(道德经37a)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 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心境版】圣人行道德万物自化无为无不为落脚处势不可挡,寂寞太平即久不明私欲贪心渐起荡起涟漪,连绵不绝生生不息连根拔除小我才能净化心灵回归自然本质心清净内外定,无欲为德无私为道心境致中和天地境界自然通撤,道主宰天地万物自我化育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无名质朴欲望不起自然清净自然而然天下大定,万物运营以道而起、以德而正以善为净自我变化、化育成长提升境界,天地万物自然养成自我语言行为、意识思想质朴清净源泉,清净无为自定互为因果生生不息自生自养良性循环,道由初而混沌到清净分明、以至互化应对自然化育玄通,道法自然清净为正无为即至万物臣服,无为之本有为之木、无为而有为有为而无为,道法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至,清净为正无为无不为(不乱为),天地万物各归其性独立而不改、质朴无华去除小我大我不明私欲不起、能量潜力不受控制无限发挥、自我化育自我发展无所不能,道绝对永恒知行体悟用与道一致融为一体普遍无限,戒惧恐慎生生不息连绵不断、万事万物万象智慧能量无穷尽、生态平衡完美无缺和谐为一。
第三十八章 为德(道德经38a)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 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 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心境版】道、德、仁、义、礼、法境阶若天地一界恒河沙,道心清净为而不意、不居、不形、不有处下反之无法超然,虚无无为万物为道、清净因应无不为为德、兼爱非攻无为为仁、明理处变为义、谦退辞让敬守和为礼,神无思志虚无、静无生动无形、功若天地如婴上德,有意无意有为无为、居不居形不形上下即分,无心施德忘我无为、行无为无心、语言行为意识不越规为礼,圣人不以道而居清净无为、随遇而安起心动念寂灭虚无、建设心灵品质提高格局境界,有德不知德居德正定,君子悟本道生本立归根究底不失本源(体),无有生大愿、盗天功失初心遇风雨分崩离析罚无愿、忧患安乐佛魔寂灭,自然之道超越自我智慧能量至高无上(普遍无限绝对永恒),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具体呈现,道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德有形外显事物相务,道德尽失过分标榜追求自我、自然飞驰在边缘(孤立无援片面无限)迷失沦为仁义礼智信虚假片场,脱离自然刻意经营异化观照、不明私欲障蔽无所不为,先知先觉尽是浮夸,无心、意、欲、为、价值朴实无华,仁义礼智信如露似电梦幻泡影。
《道卷》38篇,《德卷》43篇详见隆兴缔经济研究院......
版权由本司所有